“‘双11’刚刚过去一个月,‘黑五’刚过去半个月,‘双12’又鸣枪开锣了,看直播、囤日常,我还是又加购了不少商品,也不由自主地下了一些单。”正如北京的李女士所感,网络购物节的此起彼伏似乎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跟着大促买买买也已经成为消费者的一种习惯。
虽然从整体来看今年多个网络购物节期间消费者购买行为逐渐趋于理性,但新的消费热点仍在不断涌现,不少国产品牌也在不断斩获佳绩。
专家认为,网络购物节实现了商家、消费者及快递物流、金融信贷等相关服务企业的多方共赢。在未来,网络零售仍有广阔空间,商家与平台应从实际出发,继续激发网络零售市场的巨大潜力。
消费亮点频现国货强势崛起
在过往的网络购物节中,美妆个护、食品饮料、服饰鞋包等传统品类通常是消费者购物车中的高频商品。但综合多家电商平台发布的数据,国际商报记者发现,今年运动户外、宠物商品与预制菜的销售额实现逆势增长,成为今年网络购物节的消费新热点。
今年以来,消费者对健康生活的追求推动运动户外品类持续升温。京东发布的数据显示,“618”期间,健身器材、帐篷/垫子等超120个品类成交额相较去年实现了翻倍增长,居家健身产品成交额同比增长232%。唯品会发布的数据显示,“双11”期间平台户外装备销量同比翻倍,户外桌椅销量同比增幅高达6倍,自行车销量同比增长85%,骑行服销量同比增长近两倍。
与此同时,在“它经济”的驱动下,今年宠物服务、全价猫粮、猫狗清洁用品等品类均实现高速增长。唯品会数据显示,“双11”期间,宠物主粮销量同比增长94%,宠物强化免疫用品销量同比增长115%,宠物驱虫、宠物医疗护理销量均同比上升80%以上。此外,宠物服饰、配饰销量也实现了同比翻倍。
预制菜也是今年异军突起的一匹黑马。以今年“双11”为例,预制菜在天猫平台创下“28个加购榜,30个热销榜”的成绩;在京东平台,“双11”活动开始的前28小时之内,预制菜销售同比增长超200%,整个活动期间京东预制菜零售成交额同比增长260%;在抖音平台上,海底捞套餐销售数量超过30万份。
近年来强势崛起并深受消费者青睐的国货,在今年网络消费节中也交出了一份令人欣喜的答卷。天猫数据显示,“双11”开卖一小时,珀莱雅、薇诺娜、自然堂、花西子等国货品牌接连破亿,紧追国际大牌。大家电产品方面,海尔、美的、小天鹅、TCL等国产品牌在“双11”活动期间实现销售额1秒破亿。京东数据显示,从10月31日晚8时至11月1日24时,京东平台成交额前二十位的品牌中,中国品牌占比高达80%。
“这几年我感觉国货的品质有明显提升,同时性价比也比许多国际品牌更高。未来,我买美妆产品也还是会优先关注国货的。”作为一名忠实美妆消费者,小张对国际商报记者说。
空间依旧广阔行稳方能致远
消费是整个经济循环的起点和终点,既是生产的目的也是生产的动力,更是经济增长的压舱石。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而近年来网络购物节在提振消费方面也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网络购物节本质上是对潜在消费需求的挖掘,其目的是为了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同时帮助商家推销商品、优化库存。”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日辉认为,近十年来,网络购物节完成了从单平台、单天的购物营销活动到多平台、长时间、周期性的超大型全民狂欢购物节的转变,实现了商家、消费者及快递物流、金融信贷等相关服务企业的多方共赢。
同时,他表示,以“双11”为代表的网络购物节的变迁,是我国零售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缩影,从宏观上折射出中国消费“马车”的强劲势头以及超大规模市场中经济增长的韧性,微观上表现出中国居民消费结构与企业供给创新的“双重升级”。
“作为提振消费的重要抓手,电商平台推出的网络购物节等促销活动是各项提振消费政策得以迅速落地,真正惠及人民群众的重要方式。”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吕本富告诉国际商报记者。
对于网络零售的未来发展,吕本富充满信心。“今年1至10月,全国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已达26.2%,预计这一比重还将继续上升,网络零售市场仍有广阔空间。”
谈及未来应如何进一步把握网络零售的机遇,吕本富表示,商家应着力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从根本上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同时,应重视培育忠实“铁粉”,这是面对市场竞争的底线思维。此外,还应积极把握市场动态,不断探索新蓝海,开辟新赛道。
欧阳日辉则表示,对于电商平台而言,应进一步打造良好的数字生态,带动更多复购,让商家在网络购物节期间的投入能够有更长期的效应,营造多方共赢的局面。对品牌商家和电商平台而言,最重要的资产是消费者,服务好消费者、运营好消费者是重中之重。(见习记者 洪剑儒)